-
【厦门招商】厦门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成效显著 获评优秀等级
厦门市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工作获财政部、商务部专家组绩效评价优秀等级。该试点通过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重点培育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形成示范效应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厦门市将进一步扩大试点外溢效应,提升民生服务与经济增长支撑能力。 一、试点背景与政策支持 厦门市于国家批复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后,成为全国第四批试点城市。根据试点方案,厦门市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围绕三大领域开展项目建设。试点采用多元化扶持方式,包括直接补助、贷款贴息等,旨在推动服务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 二、绩效评价体系与优秀成果 财政部、商务部专家组从工作组织、项目建设、政策集成、目标达成四个维度开展绩效评价。厦门市在项目落地效率、资金使用规范性、产业链整合等方面表现突出。统计显示,试点期间累计支持项目数量达数十个,有效促进产业集聚和模式创新。 三、重点领域与示范效应 信息服务领域形成云计算、大数据应用等创新案例;现代物流领域建成智能化仓储配送体系;电子商务领域培育出跨境贸易服务平台。部分项目已实现技术输出,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提供可复制经验。 四、未来规划与深化发展 厦门市计划将试点经验延伸至家政服务、医疗健康等民生领域。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模式,强化服务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相关部门表示,将持续完善配套政策,巩固试点成果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2025-07-31
-
【厦门招商】政协专题协商助力厦门"三高"企业高质量发展
厦门市政协围绕"加快新旧动能转化,积极壮大'三高'企业"召开专题协商会议,聚焦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组织政协委员深入调研,从政策扶持、平台建设、产业链完善等维度建言献策,为政府部门制定培育"三高"企业集群方案提供重要参考,推动厦门市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一、明确"三高"企业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 会议指出,"三高"企业(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是厦门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根据厦门市统计局公开数据,这类企业以不足全市企业总量3%的规模,贡献了超35%的工业产值和40%的研发投入。协商建议重点培育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初创-成长-领军"梯度培育体系,配套专项招商引资政策,吸引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落户厦门。 二、构建全周期政策支持体系 政协委员提出完善"四链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机制: 1.创新链方面,建议扩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参照北京中关村等先行地区经验,对"三高"企业首台套设备给予50%购置补贴; 2.产业链方面,提出建立重点产业"链长制",由市领导牵头协调解决芯片、新材料等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3.资金链方面,倡导设立百亿级产业发展基金,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 4.人才链方面,推荐优化"留厦六条"人才政策,对"三高"企业核心团队成员给予个税返还、子女入学等配套支持。 三、打造专业化服务平台 协商成果强调建设三类赋能平台: 1.技术创新平台:推动厦门科学城与"三高"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参考深圳鹏城实验室模式,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 2.成果转化平台:依托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构建"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化"全链条服务体系; 3.市场对接平台:建议每年举办"三高"企业专场供需对接会,组织参与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国家级展会。 四、优化要素保障机制 针对企业反映的共性问题,会议形成多项解决方案: 1.空间保障:规划建设5个专业化产业园,优先保障"三高"企业用地需求; 2.能源保障:对数据中心、生物制药等特殊行业实施差别化用能指标分配; 3.数据保障:推动厦门市大数据开放平台向"三高"企业定向开放政务、交通、医疗等领域数据资源; 4.法治保障:建议法院设立知识产权审判庭,建立企业涉外法律纠纷应急援助机制。 五、建立长效协同推进机制 会议明确由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牵头成立专项监督小组,每季度跟踪建议办理情况。参照上海市"一网通办"经验,推动厦门市建立"三高"企业服务专属通道,实现政策申报、税务办理等事项"一口受理、限时办结"。同时建议将"三高"企业培育工作纳入各区年度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协商成果转化为实际发展成效。 此次协商会形成的28条具体建议已由厦门市政府相关部门逐条研究落实,其中16条被直接采纳并写入《厦门市"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规划》。通过政协协商与政府工作的有效衔接,厦门市正加速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培育梯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31
-
厦门市启动中小微企业成长认定强化招商引资
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近日启动2020-2021年度成长型中小微企业考核认定工作,该举措旨在深化招商引资环境,推动本地企业创新发展。符合条件的机构可获得贴息支持及银行贷款优先权,进一步吸引投资和激发市场活力,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政策背景与目标 2020年以来,厦门市聚焦提升招商引资吸引力,连续实施中小微企业扶持计划。通过考核认定,企业能够获得信用背书和政策资源,支持其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突破瓶颈,从而优化本地产业链结构,提升经济竞争力。 二、申报资格要求 申报主体须为在厦门市辖区注册的独立法人企业,排除类金融机构、建筑业及房地产行业机构。企业需成立不晚于2016年,经营满三年以上;近三年至少有两个年度净资产和净利润为正值,且申报当年度该两项指标不能为负值。信用等级要求按类别划分:最具成长性企业需中小企业AA-以上,成长型中小微企业需中小企业A-以上。营业收入门槛方面,工业类企业一般需达1000万元以上,其他行业企业需300万元以上。 三、支持措施与益处 通过认定的企业将获最高50万元贴息扶持,并可优先申请商业贷款,还享受参与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服务的推荐机会。政策注重弱化数据依赖,强调诚信合规在招商引资中的核心作用,而非单纯财务指标,以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现状与前景 该认定机制已惠及众多企业,成为招商引资战略的重要支撑。未来厦门市将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推动中小微企业融入区域经济生态,为招商引资目标注入新动力,确保市场环境高效稳定。
2025-07-31
-
【厦门招商】象屿保税区税务服务助力电商产业园发展
厦门象屿保税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精准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助力跨境电商产业园招商引资。税务部门组建专业宣传团队深入园区开展政策辅导,为近200家创业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推动税收红利直达市场主体,有效激发跨境电商产业创新活力。 一、政策宣讲精准对接园区需求 厦门象屿保税区税务局针对跨境电商产业园特点,系统梳理了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增值税税率调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12项适用政策。宣传小分队现场演示电子税务局操作流程,重点讲解跨境应税行为免税备案、出口退税无纸化申报等专业内容。在产业园公共服务区设立的税收政策咨询点,累计接待企业咨询60余次,解决跨境支付代扣代缴等涉税问题23个。 二、大数据赋能个性化服务 税务部门依托税收大数据平台,建立跨境电商企业标签体系,精准识别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通过比对企业经营数据与政策标准,主动向优铼优购等进口平台推送"政策享受提醒单",帮助3家企业补充申报享受优惠。针对亚马逊平台卖家,专门制作《跨境电商零售出口税收指引》,明确"无票免税"政策适用要点。 三、长效服务机制持续优化 厦门象屿保税区税务局与产业园运营方建立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在创客空间设立常态化政策宣传栏,每季度更新内容。组建由10名业务骨干组成的"跨境税收服务专家团队",提供7×24小时在线答疑。联合商务部门开展3期"跨境电商税收沙龙",邀请DHL等物流服务商共同研讨通关退税衔接问题。 四、政策效应促进产业集聚 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地显著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产业园新增注册企业同比增长35%,顺丰等配套服务商扩建仓储设施1.2万平方米。雅娜购等进口平台将减免税款投入供应链升级,日本乐天增设2条跨境直邮专线。园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1%,涌现出15个自主跨境电商品牌。 厦门象屿保税区税务局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政策找人"机制,扩大"税园合作"覆盖面,下一步将重点辅导企业用足RCEP税收协定优惠,打造跨境电商税收服务示范园区。
2025-07-31
-
【厦门招商】厦门打造创新创业高地 千人论坛激发城市活力
厦门市通过连续举办多届创新创业分享季及千人论坛活动,成功搭建起全国性招商引资与资源对接平台,吸引众多行业领军人物参与,推动本地众创空间蓬勃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东南沿海创新创业高地的地位。 一、品牌活动持续升级构建双创生态圈 近年来,厦门市着力培育的创新创业分享季已成为当地规模最大、覆盖领域最广的产业盛事。活动以“主题峰会+垂直领域分论坛”模式展开,涵盖人工智能、海洋经济、跨境贸易等厦门优势产业。2023年举办的第三届活动首次引入国际创新项目路演环节,促成多个跨国技术合作意向。配套设立的成果展示区,集中呈现了百余项来自本土科技企业的专利成果。 二、头部资源加速集聚赋能产业升级 活动组委会披露,过往三届论坛累计邀请超过六十位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嘉宾进行主旨演讲,内容涉及风险投资、数字化转型等前沿议题。2022年第二届活动期间,某知名互联网企业高管曾分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实践案例,引发与会者热烈讨论。同期举办的投融资对接会,帮助三十余家初创企业获得资本关注。 三、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创新土壤持续优化 随着活动影响力扩大,厦门市新增备案众创空间数量呈现年均15%的增长。位于翔安区的某科技孵化器在2021年首届活动后落地,目前已培育出多家专精特新企业。思明区通过配套出台场地租金减免政策,吸引十余家联合办公品牌设立区域总部。数据显示,厦门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入驻率长期保持在85%以上。 四、青年人才虹吸效应显现 活动特别设置的“青年创业者扶持计划”,三年来累计收到超两千份项目申请。2023年有来自二十余所高校的创业团队参与专项路演,其中六个项目获得产业资本孵化。湖里区配套推出的人才公寓政策,已为近百名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者提供住房保障。 五、长效机制巩固成果 厦门市现已将创新创业分享季纳入重点会展经济扶持名录,建立“活动筹备-资源对接-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服务体系。2024年计划增设金砖国家创新合作专场,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维度。相关人士表示,该活动正成为观察厦门新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
2025-07-31
-
高新区创新企业闪耀双创大赛 招商引资成果加速转化
厦门高新区在近期落幕的全国性创新创业赛事中表现亮眼,10家本土企业分获不同组别奖项,展现了区域招商引资与创新孵化的显著成效。这些企业覆盖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创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赛事平台助推创新成果落地 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与同期举办的区域性赛事,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展示舞台。厦门高新区获奖企业通过赛事对接资本、技术和市场资源,其中捌斗新材料凭借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材料斩获初创企业组最高奖项,其产品已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分析指出,此类竞赛正成为地方政府筛选优质项目、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渠道。 二、硬科技企业集群效应显现 获奖名单显示,高新区企业呈现技术门槛高、产业化程度强的特点。奥谱天成研发的光谱检测设备突破国外技术垄断,渊亭信息的人工智能决策系统已服务金融与公共安全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六成获奖企业拥有博士领衔的研发团队,反映出区域人才引进政策的效果。 三、细分领域培育专精特新动能 在新材料赛道,昭仕新材料的纳米涂层技术可降低制造业能耗,闽福林生物则聚焦海洋生物提取技术。节能环保领域的净屋环保开发的空气净化方案,已应用于医疗场所。专家认为,这些企业瞄准细分市场痛点,符合国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导向。 四、政策链与创新链深度协同 厦门市通过搭建孵化载体、提供研发补贴等举措,构建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数据显示,高新区近年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超300家,其中获奖企业均曾获得过种子轮融资支持。这种“赛育结合”模式有效降低了初创团队的试错成本。 五、产业生态辐射效应持续释放 随着获奖项目进入量产阶段,高新区正形成上下游协同的创新集群。以润铭网络为例,其智慧物流系统已带动周边5家配套企业发展。地方政府表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支持具有核心技术且市场前景明确的项目,进一步强化区域创新策源功能。
2025-07-31
-
厦门海关创新AEO认证服务助力企业供应链升级 优化营商环境赋能招商引资
厦门海关通过创新"以供应链为单元"的信用培育模式,为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供应链关联企业提供精准AEO认证服务,有效提升企业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这一举措不仅强化了招商引资的竞争优势,更通过政策红利释放推动区域产业链能级提升,为构建高效安全的国际供应链体系提供海关方案。 一、首创供应链单元认证模式破解企业痛点 厦门海关突破传统单企业认证思路,将建发股份及其20家全资子公司作为整体供应链单元实施信用培育。该模式针对供应链企业关联性强、业务协同度高的特点,系统解决上下游企业认证标准不统一导致的通关效率瓶颈。海关专家团队通过实地调研,梳理出物流信息共享、单证传输规范等12项共性优化指标,使企业集团可共享高级认证资质带来的通关便利。 二、AEO金字招牌激活企业国际竞争力 作为海关最高信用等级,AEO认证使建发股份在厦门关区进出口货物查验率降低至常规企业的20%,通关时效压缩30%以上。其LIFT服务品牌依托认证优势,在东南亚航线实现"抵港直装"模式,机电设备出口通关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在与中国签署AEO互认协议的52个国家和地区中,企业海外订单履约周期平均减少3个工作日,贸易成本下降约15%。 三、全链条培育机制护航企业可持续发展 海关建立"认证前精准辅导-认证中标准把控-认证后动态跟踪"的全周期服务机制。针对建发股份的金属材料、农产品等核心业务,定制化设计加工贸易核查、保税物流监管等7类风控方案。通过模拟认证演练,帮助企业完善电子账册管理、智能卡口管控等数字化系统,确保持续符合认证标准。 四、标杆效应辐射带动产业生态优化 继航空维修产业链培育成功后,厦门海关将围绕建发股份拓展至300余家供应链服务商。通过举办政策宣讲会、编制行业认证指南等措施,推动关区高级认证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5%。相关企业凭借认证资质,在RCEP项下享惠货值突破50亿元,带动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国前列。 五、智慧监管赋能跨境贸易便利化升级 厦门海关深度融合AEO认证与"智慧海关"建设,为企业开通"关企直通车"数字化平台,实现证书申领、异常处置等18项功能线上办理。通过应用区块链技术,建发股份的物流轨迹、质量检测等数据可实时同步海关系统,大宗商品通关单证准备时间减少60%。 该创新实践已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操作手册,未来将推广至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厦门海关将持续优化认证服务体系,助力更多企业用好用活政策红利,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高质量跨境贸易支撑。
2025-07-31
-
【厦门招商】火炬高新区科技服务周助力企业破解运营管理难题
厦门火炬高新区通过举办第二届科技服务周活动,聚焦企业运营管理痛点与认证标准落地,整合优质科技服务资源开展专题培训,为园区企业提供精准支持。此次活动通过创新券补贴叠加折扣优惠,有效降低企业采购科技服务成本,同时搭建技术对接平台,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吸引力,推动区域创新生态建设。 一、企业运营管理核心痛点与解决方案 1.人才引育与政策适配 培训内容显示,园区企业普遍面临高端人才招聘难、政策申报流程复杂等问题。服务周特别设置引才政策解读专场,梳理厦门市"双百计划"等人才政策申报要点,并联合第三方机构提供定制化人力资源解决方案。 2.知识产权运营瓶颈 针对企业反映的专利转化率低问题,活动组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案例分享,引入专利导航分析服务。火炬技术交易平台同步开展技术诊断会,推动高校实验室成果与企业需求对接。 3.合规性管理挑战 SGS等认证机构重点解析了ISO9001等国际标准更新要点,特别提醒企业在体系转版时需注意:新旧标准过渡期安排、文件架构调整、风险管理条款落地等关键事项。 二、科技服务创新支持模式 1.创新券补贴升级 在原有创新券抵扣40%费用的基础上,新增服务周专属折扣,企业实际支付金额可降至合同价的24%-72%。这种"政府补贴+机构让利"模式显著提升了中小科技企业购买检测认证等服务的意愿。 2.精准服务对接机制 通过前期调研收集企业需求,将43项服务按技术领域分类推送。例如生物医药企业集中获取GMP认证辅导,电子信息类企业侧重电磁兼容测试服务匹配。 三、长效服务体系建设 1.常态化技术对接 火炬高新区科技服务联盟建立"企业服务需求库",定期组织细分领域专场活动。数据显示,超过80%参与企业认可这种持续跟踪服务模式。 2.标准化服务流程 管委会联合第三方机构共同制定《科技服务机构评价规范》,从服务响应速度、方案专业性等维度建立可量化的选择标准,帮助企业规避服务采购风险。 此次活动通过系统化解决企业从日常运营到创新发展各环节的难题,强化了厦门火炬高新区作为闽西南科技创新枢纽的集聚效应。后续将定期开展服务效果评估,持续优化科技服务供给结构。
2025-07-31
-
【厦门招商】厦门火炬高新区:以创新引擎驱动产业巨轮加速前行
厦门火炬高新区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与产业载体建设,正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该区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聚焦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为厦门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高地提供强劲支撑。 一、构建多层次产业载体,夯实创新发展基础 厦门火炬高新区围绕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系统性布局专业化园区。2021年启动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已吸引数十家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从材料研发到终端应用的完整生态链。2023年投用的海洋经济孵化园,则为涉海科技企业提供中试平台和成果转化服务,推动创新资源向实体经济渗透。 二、强化政策牵引,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 通过出台专项扶持措施,厦门火炬高新区近三年累计投入超数亿元资金用于企业研发补助。2022年实施的"创新伙伴计划",促成百余家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关键技术攻关效率提升显著。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专利授权量占厦门市总量近三成。 三、深化开放协作,拓展创新资源整合维度 作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厦门火炬高新区2023年牵头组建跨区域产业创新联盟,推动三地产业链互补。同年落成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已引进多个海外科研团队项目,实现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区内企业参与制定的多项行业标准被沿线国家采纳。 四、优化服务生态,培育创新创业沃土 通过打造"线上+线下"全周期服务体系,厦门火炬高新区2024年上线智慧园区平台,集成政策匹配、融资对接等数字化服务功能。设立的总规模超数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投向早期科技项目。区内众创空间入驻率常年保持在九成以上,孵化企业年均增长率超百分之二十。 当前,厦门火炬高新区正加速推进"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模式,通过空间重构与功能升级,持续提升产业承载能级。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这片热土将持续释放发展动能,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示范样本。
2025-07-31
-
【厦门招商】火炬高新区集聚优质机构赋能企业创新发展
厦门火炬高新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为园区企业提供精准化、专业化支持。科技服务联盟整合技术、金融、人才等资源,依托“火炬创新券”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助力“三高”企业倍增发展,持续优化区域创新创业生态。 一、科技服务联盟构建全链条支撑体系 厦门火炬高新区科技服务联盟成立以来,围绕企业核心需求,精选107家机构提供近400项服务,涵盖知识产权、法律咨询、管理培训等领域。联盟通过标准化筛选机制,确保服务机构具备专业资质与行业经验,例如引入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等,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二、“火炬创新券”政策激发服务效能 该政策通过资金补贴方式,引导企业购买第三方服务,有效降低研发与管理成本。数据显示,创新券累计兑现金额超千万元,惠及数百家企业。政策设计注重动态调整,每年更新服务目录,新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支持项目,匹配产业升级需求。 三、精准服务破解企业发展痛点 针对“三高”企业不同成长阶段,联盟开展专项诊断与培训。例如组织专家团队为半导体企业提供技术路线规划,为初创团队设计股权融资方案。专题培训聚焦科创板上市、专利布局等实务内容,全年举办活动超50场,参与企业覆盖率超过80%。 四、持续优化服务生态提升竞争力 厦门火炬高新区定期评估机构服务质量,发布“十佳服务机构”榜单,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新增34家机构后,服务资源覆盖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高地,推动跨区域资源对接。管委会强调将深化“需求导向”模式,未来重点引进国际认证、工业设计等稀缺服务资源。
2025-07-3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